第518章 会试(下)(2 / 2)

望族风流 梦回故都 1205 字 2个月前

二月十二,是会试第二场开考的时间。

第二场考试,考的是官场和文庙的应用题,也就是诰表科判各一道题目,外加一篇五言八韵诗。

考卷从小方孔进来之后,纪宁的心态就是很轻松的,因为第二场在他看来属于平淡无奇的,只要是发挥正常的考生,在第二场考试都会平稳渡过,诰表科判中,最难的要属“判”,因为涉及到一些判语的书写,这是很多考生之前所不擅长的。

至于能比试文采的,差不多就是“表”,一篇不错的表文,可以说是集合了很多古往今来的典故。

但无论做的多好,第二场考试的结果只有两条,要么通过,要么不通过。

在会试中,那么多的考生,那么低的录取率,任何一个题目被人画了叉,基本就意味着名落孙山,所以这五篇题目在纪宁看来,也是不容有失的。

题目平淡无奇,纪宁也无法从这些题目判断是谁出的,因为第二场的考试题目,很有可能是由同考官所出的,毕竟这种题目考场方面比较片面,加上题目又一成不变格式化,使得文章的好坏很容易分辨。

要么格式正确,把中心立意表达,写对了,要么格式错误,中心立意跑偏,作错了。

纪宁在诰表科判中,各运用的时间不到半个时辰,一上午就完成,到第二场第一天的下午,又只有一个五言八韵诗没完成。

但凡科举中涉及到诗词的,题目一律来自于“成句”,所谓的成句,就是给你一句话,让你根据这一句话来写诗词,这句话可能是引自某个经典,或者是某人所说的一句话,并不是“春景”或者是“咏梅”这样简单的题目。

科举诗词,源自于“应制诗”,而后被广泛应用于“试帖诗”,试帖诗的考试模式,也是纪宁所熟悉的那个历史空间中,宋前以及清朝之后广泛被运用的一种考试模式。

所有的应制诗在题目上,必须配上“赋得”二字,白居易的大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相传就是来自于白居易在十六岁参加科举时所做出的诗词。

这次会试的五言八韵诗的题目,是“奉试明堂火珠”。

这题目,看起来就不简单,要完成一篇诗词就更为复杂。

从字面意思来说,是说在明堂,也就是皇宫殿堂中考试,看到了“火珠”,也就是宫殿中的一种装饰物,这是让考生对未来殿试的一种憧憬,中选的考生将会到皇宫中参加殿试,并且能欣赏到皇宫殿堂的精美绝伦,展望一下自己金榜题名后的喜悦,以及对国家社稷的一种抱负和展望……

纪宁无奈摇头,这题目在他看来,也并无太大的出彩之处。

说白了,诗词的题目都不接地气,也就是因此,所有人都还在封闭的小黑屋里考试,却要考生展望未来,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

纪宁提起笔来,先要在草稿纸上写下来的,并非是成句,而是题目,为《赋得奉试明堂火珠》,这是固定的题目,不能有偏差。

随后才是他的诗词: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