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曦学的文章, 让何辰东动了肝火。
程曦学是谁的人, 何辰东自然清楚。由他主导之下的面向全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是经过上层讨论通过, 并且形成了决议之后才开始实施的。虽然没有以中央的名义下发正式文件, 但也是达成了内部共识。有些保守的人物虽然没点头, 但也是选择了沉默, 相当於默认了。
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先从南方的发达省份开始, 比燕省的推广早了一年多, 现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之所以选择在燕省进行第二波试点, 也是因为外经贸部要调夏想入京。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事件, 易向师就将燕省的情况汇总之后报给了他, 才让燕省成功地进入了他的视线。
何辰东就认为, 燕省是内陆省份, 经济不高不低, 在国内排名中等。政治上保守, 经济上发展冲缓, 正是国内大部分内陆省份的代表, 最关键的一点是, 燕省离京城近, 好掌控, 也好及时了解动态, 他就动了心, 就决定要拿燕省当成第二波推广的试点。如果燕省成功了, 就具有普遍性的影响, 他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下一步的部署了。
何辰东也心理清楚, 高层几人对全国推行产业结构调整, 也是喜忧参半的心理。支持者盼望成功, 盼望出成绩, 反对者怕触及到他们利益集团的利益, 怕撬动他们的垄断产业。但因为支持者的态度坚定, 而且在九人之中说话份量重, 再者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大势所趋, 反对者也没有公开反对, 只是以沉默表态。
但最终没有形成文件, 没有国家政策的形式向下推广, 也是平衡的产物。何辰东自然明白其中的诀窍, 由他主导的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改革, 成功则记他大功一件, 有可能会跻身到几人集团之中。失败, 则由他一人承担所有责任。而且因为没有形成文件, 所以就算失败, 也不算国家政策上的失误。
深知其中利害关系的何辰东, 就对燕省的产业结构调整, 寄予厚望。
燕省一旦成功, 就预示着可以继续向其他内陆省份推广, 何辰东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而燕省也先由试点城市开始, 两座试点城市, 还是由一个不起眼的处级干部劝说成功才主动申请的, 最后也由他担任了领导小组的要职, 更让人惊喜的是, 他不但帮助单城市和宝市提出了不少可行性建议, 还替他们拉到了资金, 甚至一举和柯达谈判成功, 为达富引进了15亿美元的外资!
他就是夏想!
15亿美元在何辰东眼中, 不算什么, 放到南方的省份, 更是算不上什么巨资。但对燕省来说却是意义非凡, 甚至可以说, 一举奠定了燕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初获成功的基调。
在听到消息的一刻起, 何辰东就对夏想的兴趣上升到了非见他一面的程度, 他倒要看看这个能干实干的年轻人, 为什么就这么有才能, 为什么就能处处为燕省排忧解难, 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最让何辰东对夏想大有好感的是, 燕省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虽然人数不少, 虽然叶石生和范睿恒也是支持力度不小, 但一直主导工作的是宋朝度和夏想, 宋朝度自不用说, 他是省委常委、副省长, 如果他能做出夏想的成功, 是他的职务之便, 但夏想只凭一个处级干部的身份, 却做出了不少惊人的大事出来, 就不由何辰东不对夏想另看一眼。而且夏想越努力, 做出的成绩越大, 就越显示出燕省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燕省越成功, 他就越放心。
可以说, 夏想的努力, 实际上也在一步步实现他的理想。因此, 何辰东就对夏想既好奇又充满了好感, 正好遇到易向师今天的安排, 又因为突如其来的程曦学事件, 他就决定, 前来外经贸部一趟, 亲自会会夏想。
程曦学突然在国家日报上发表针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反对文章, 是一个不好的政治信号, 预示着本来沉默的一些反对者, 开始动手了。
何辰东不免就有些忧虑。
正好今天吴才江前来汇报工作, 听何辰东说要前往外经贸部一趟, 夏想在外经贸部和专家学者座谈, 吴才江就提出一同前来, 何辰东也没反对。二人来到外经贸部后, 被易向师安排在会议室旁边的办公室里, 会议室里有录像设备, 何辰东和吴才江就将刚才的情景看得清清楚楚……
不多时, 易向师回来了。又简单寒喧几句, 易向师就对夏想说道:"总理一直很关心你的成长, 柯达的消息传回来时, 总理还专门打电话给我问了问详细情况。夏想, 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要趁现在好好向总理汇报一下。”
夏想感激地冲易向师点点头, 说道:"单城市通海铁路已经由燕省省政府上报了铁道部, 按照正常程序, 估计要审批一年半载以上。如果总理能过问一下此事, 早日促成通海铁路的开工, 不但对单城市大为有利, 对整个燕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也是打了一剂强心针。”
何辰东不解地问:"通海铁路是专线, 我也听说了, 不和现行的铁路通行, 修成之后, 也只有利於单刚一家企业, 对於沿线城市, 好处不是很大。你说说看, 怎么又对整个燕省的产业结构调整, 有促成作用了?”
何副总理果然对燕省的事情格外关心, 夏想一提通海铁路, 他竟然了解得十分详细, 可见也上了心。总理的目光放眼全国, 一条通海铁路在他眼中不算什么大事, 也难得他记得这么清楚。
夏想恭敬地答道:"从表面上看, 通海铁路只有利於单城市一家, 就算在沿线城市建一些停靠的小站, 对当地经济的促成作用也不大。不过从长远来看, 通海铁路却是燕省中南部六市的希望, 也是黄骅港借此东风成为燕省重要港口的重大机遇。”
如果在座的都是燕省的领导, 对夏想的话就能深有同感, 但在座几人都是京城高官, 目光可不是只落在燕省一省, 所以对夏想的说法还一时想不明白, 尤其是吴才江更是纳闷, 问道:"一条通海铁路, 对单城市来说是大项目, 对燕省来说也不算什么大事, 怎么又被你说成中南部六市的希望了?夏想, 在总理面前, 说话要注意分寸, 不要说大话空话。”
吴才江是善意的提醒, 邹儒听了微有不满地说道:"夏想是我的学生, 我了解他, 他向来不说没有把握的话——吴部长的结论不要下得太早了。”
吴才江才不会和邹儒一般见识, 在他眼中, 邹儒就是又臭又硬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
易向师对夏想还是有信心的, 就说:"夏想办事一向稳妥, 他是燕省人, 对燕省的关注比我们要都深入, 不妨听他继续说下去。”
何辰东微一点头, 也示意夏想继续说下去。
夏想微微一弯腰, 适当地表现出对在座领导的尊敬, 又说:"通海铁路一旦建成, 将会对黄骅港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不用说单城钢厂肯定要在港口建造码头, 单钢的投资将会让黄骅港口焕然一新。而且单钢因为通海铁路得了便利条件之后, 燕省中南部六市都会看中黄骅港的港口优势, 六市离黄骅港都很近, 反而单城市是最远的一个, 既然最远的单城市都能修建铁路借助港口优势大获成功, 其他市也会闻风而动, 都会想方设法将交通延伸到港口城市, 而黄骅港就是最近的一个。只需要修建一条一两百公里的专用铁路, 就等於多了一个出海的港口, 对於燕省中南部六市来说, 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如果几个城市都有专用铁路到黄骅港, 对各市的经济发展的好处自然不用说, 在短时间内就能将黄骅港打造成燕省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也是一件了不起的盛事。”
燕省中南部城市, 离黄骅港最近。北部几市, 离天津港较近。黄骅是县级市, 港口规模很小。如果因为通海铁路的建成, 因为单钢的介入, 而给黄骅港带来新气象, 由此引发出来一个黄骅热也不是不可能。
何辰东眼中流露出赞赏之意。
夏想的想法确实切实可行, 而且目标也不遥远, 不难实现。可以说他的眼光很准, 对黄骅港的定位也很准确, 再想到他不到28岁的年纪, 何辰东就不免生发出一丝感慨, 真是后生可畏, 夏想现在的大局观和能力, 已经可以胜任任何一个地级市的副市长一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