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第371章 、南海铁道纪行(二)(2 / 2)

大穿越时代 老老王 3800 字 27天前

一位貌似被假髡警察教训过,脸上和身上还带着几道伤疤的儒生翘起了大拇指,咬着牙齿如此说道。

总之,按照上述的思维方式,几位读书人你一言我一语,给“髡贼”和“假髡”拟了无数的罪名。可惜无人奉承捧场,而且这里毕竟是髡贼的地界,又不敢高声吆喝,生怕把自己送进牢里去蹲黑屋。

於是,诸位士子只得互相吹捧一番,就找个地方坐下,各自喝凉茶的喝凉茶,啃水果的啃水果了。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的咫尺之外,就坐着好几位奉命潜入贼营的正牌“朝廷栋梁”……

※※※※※※※※※※※※※※※※※※※※※※※

“……难得!真是难得!想不到在这髡贼盘踞的敌巢腹地,也还有这许多心念着朝廷恩德的义士啊!虽然在此地故作惊人之语,未免有些冒失。但那一片拳拳赤子之心,还是值得赞叹……”

候车室内的另一张铁皮长椅上,另一位头戴方巾,身穿湖蓝绸直裰,脚下粉底皂靴,手中一柄朝鲜折扇,既儒雅风流又英气勃勃的年轻少爷,正眯眼打量着身边这几个慷慨激昂的“忠贞之士”,听着他们的声声忠君报国之语,不由得在心中暗自叹息,“……看来,无论世道如何变迁,大明三百年的恩泽尚在。即使在临高这个髡贼的老巢,依然有不少忠贞义士未受蛊惑、心向大明,如此人心向背之下,即使琼州群贼云集,来势汹汹,只要朝廷这边能够精诚团结、早作防备,岭南这边或许事尤可为……”

——当然,那些得了一口饱饭就被髡贼蛊惑到这里为虎作伥的莠民,在他眼里就基本不是人了。

不过,尽管从来没把那些贱民当人来看,但这位年轻少爷也知道这些蝼蚁一般的贱民要是不肯乖乖饿死,而是闹腾起来,那么同样也能要了他们这些上等人的性命。偏偏髡贼这些年又一直在大陆上办理慈善,救济难民,对於这里剃发投髡的归化民,多半都是有着“救命之恩”的,真是其心可诛!

而小民愚昧无知,素无大义,最易为私恩所蒙蔽,髡贼这些年在沿海呼风唤雨,每战必胜,打下这许多地盘,就是得了这些无知愚民的臂助,其谋算之远,用心之险恶,真是惊心动魄!

怀着这样的心思,年轻少爷的心情又沉重了几分。他出身书香世家,除了饱读诗书之外,还游历天下,对市井和官场都有涉猎,年纪虽轻,却已经是见多识广、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这些日子来,他在岭南和临高的各种所见所闻,都给了他一个强烈的印象,髡贼的势力之强大,已经远远超过朝廷上下的想象。而他们对大明社稷的危害,恐怕也比屡次入关,压得朝廷喘不过气来的东虏更加严重。若是再有奸臣内外勾结的话,只怕连江南乐土也要陷入乱世烽火……正当他如此沉思的时候,却突然猛地瞳孔一缩!

——只见一位身穿明光铠甲,披着鲜红大氅的大明武将,在几个“髡贼”兵卒的簇拥之下,大步流星地走进了车站。在这位大明武将的身边,还跟着几位身材矮小、腰悬佩刀、脚踏木屐的倭人武者,正在跟那位将军用异国番语(日语)彼此谈笑风生……看着这位将军走进车站,驻扎於站内的髡贼士兵和“公人”全都立刻脸色一肃,赶紧朝他立正敬礼。而火车上的乘务员也慌忙打开车门,又铺了一条红地毯,还派出一位仆人吹奏喇叭,恭迎此人与倭国宾客登上列车的头等车厢——尽管此时还没到发车的时间……

“……少爷,那一位难道就是……当年横扫辽东无敌手,孤身格杀老奴酋(努尔哈赤)的黄平蛮(黄石曾任平蛮先锋将军,故而得此尊称。古代上流社会除非是骂人的时候,否则基本不会直呼其名)么?”

一位貌似幕僚的中年书生见状,忍不住凑到自家少爷的耳边,低声问道——到了崇祯五年的时候,福建总兵黄石与临高“髡贼”有着密切勾结的事情,在岭南之地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正是黄石此贼!昔年在福州,吾曾经与其有过一面之交……”

那位年轻少爷脸色沉痛地点了点头,“……哎,卿本佳人,奈何做贼!这些不读诗书、结交阉宦的粗鄙武夫,果然毫无忠义本分啊!黄石此人,还是当年天启先帝夸赞的朝廷栋梁呢!没想到如今却成了勾结外敌、祸乱大明的乱臣贼子!不仅私通倭寇和髡贼,祸害朝廷疆土,居然还在髡贼的地盘上公然出没……真可惜东林诸公当初没把他算作阉党给办了啊!”

说到此处,他突然脸色一变,“……不好!黄贼於此时携倭寇使者前往三亚行在,莫非是那澳宋太上皇下旨召见,要向他面授机宜,率领福宁军起兵作乱,与髡贼水师和东瀛倭寇一起里应外合,入寇闽粤么?如此一来,非但闽粤两省势必难保,就连江浙鱼米之乡,只怕也要横遭兵祸了!”

“……既然如此,密之兄,我等此行也带了不少武林好手,而黄贼身边的护卫却不多,要不要……”

另一位同行的年轻书生也凑了过来,低声说道,同时做出一个劈砍的手势,“……也算是效仿此贼昔年孤身潜入辽阳,徒手格杀老奴酋的往事,为朝廷一举除此大患……”

“……万万不可啊!黄石此人虽然欺世盗名、卑鄙无耻,但毕竟身经百战,武功高强,连辽东建奴都从无其一合之敌。就算我等一齐上阵,也未必能在他手底下讨得了好。所以还是从长计议为好……”

听了这番不知轻重的狂言,这几位正牌“朝廷暗探”的首领,表字“密之”的桐城名士方以智,当即是连冷汗都下来了,“……不是我桐城方密之舍不得这七尺之身,而是牧斋先生和东林诸公授意我等潜入琼州贼窟(“东林巨魁”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乃是为东林君子和朝廷上下刺探敌情,以备筹划应对之策,而不是逞一时之勇,效仿那荆轲刺秦王的!如若我等尽皆失陷於此,谁去向朝中诸公通报军情?”

“……呃……受教了,密之兄所言极是,在下方才实在是孟浪了……”

然后,就在站内诸人的心思各异、暗藏鬼胎之中,通知旅客上车的播报声终於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