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节(2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3609 字 6天前

之所以从军这么受欢迎,是因为一旦入编,将士的家属就能分到三十亩土地,服役期间不用交田租,不用服徭役,受灾时官府优先抚衅,有余粮时官府优先采购,适龄子女还可以优先入学,这么好的条件不仅吸引了大批普通百姓,也对诱降山贼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太史慈也可以高标准、严要求的挑挑捡捡,组建起一支真正的精锐。

有了这支精锐,太史慈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仅仅五个月的时间就将附近的山贼清剿得七七八八。现在被他围住的是最后一股宗贼,击败他们,他就可以提前实现对孙策的承诺。

一通战鼓未罢,太史慈背后的山岭上突然响起一阵喊杀声,草木摇动,百余名山贼从山坡上冲了下来,直扑太史慈。与此同时,山谷间也涌出了大量裹着青黑色头巾的山贼,他们七嘴八舌的喊叫着,冲向太史慈所在的位置。

“杀死太史慈,赏钱百万。”百步外山坡上,一个中年将领举起手中的长刀,厉声大喝,一杆大旗在他身后。

“才百万?岂有此理。”太史慈哼了一声,抬手就是一箭。

箭矢飞驰而去,那中年将领看了太史慈一眼,不屑一顾,推开想要掩护他的亲卫,夺过一面盾牌,护在面门。射箭百步,已经是极限,他相信自己手中的这面牌能够挡住太史慈的箭。他甚至想好了待会儿怎么取笑太史慈,一抹冷笑从嘴角绽放,露出一口黄牙。

“噗!”羽箭洞穿了竹盾,又射中了他张开的嘴巴,从后脖颈透出。笑容凝固在中年将领的脸上,他向后退了一步,轰然倒地,从山坡上一路滚了下去。

正在冲锋的山贼顿时大乱,纷纷收住脚步。

抓住这个机会,太史慈下令攻击,拉开弓,一口气连射十余箭。

第879章 太史与贺齐

山间道路崎岖,行走不便,即使是最擅长走山路的山贼也要留心脚下,一不小心就会失足摔倒。太史慈的部下占据了有利地形,用弓弩进行射击,几乎不用挪窝,专心射击,又快又准。山贼们虽然也有弓弩,但他们自制的竹弓木弩无法和制式军械相比,又没有合适的队形,无法形成有效的杀伤,坚持了很短的时间就被射杀数十人,剩下的人见取胜无望,落荒而逃。

鼓声再起,太史慈身边的士卒开始追击,他们三五成群,刀盾手在前,弓弩手在后,刀盾手除了负责掩护,还负责清理落单的山贼。这些山贼大多已经吓破了胆,无心再战,只想逃跑。就算个别有勇气的也不是这些配合默契的士卒对手,不是被砍倒在地就是被弓弩射中。

一通鼓罢,包围圈缩小了一圈。太史慈下令停止前进,抓紧时间调整阵型。这些并不需要他亲自负责,每个伍长、什长都知道应该怎么做。在这种地形作战,三五个人就能控制一个节点,视线之内也不过三五十人,屯长就是最高指挥官,旌旗战鼓的作用大打折扣,喊叫和手势才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一刻钟后,准备就绪的战鼓声纷纷响起,太史慈再一次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包围圈又一次缩小,虽然缓慢,却非常坚决。山贼们慌了,拼命突围,但四个出口都被堵住,虽然他们全力冲杀,却无法突破堵截,反倒暴露在弓弩手的面前。大部分人根本接触不到刀盾手就倒在了箭下,尸体重重叠叠,很快就在谷口堆起了一人高的尸墙,鲜血汇聚在一起,沿着山坡蜿蜒流淌。受伤未死的山贼发出绝望的哀嚎,哭喊着向同伴求援,希望有人能救他们一命。

鼓声一通又一通,包围圈越来越小,倒下的山贼越来越多。当所有的山贼都被堵在一个百余步的山谷中时,山贼们绝望了,纷纷放下武器,跪地投降。几个宗帅失魂落魄在站在人群中,面如死灰。

太史慈随即宣布了纳降的条件,杀死宗帅者可得田百亩,杀死小帅者可得田各数十亩不等。

话音未落,几个宗帅就被人砍倒在地,连一个全尸都没有。不仅宗帅、小帅,但凡有点官职的山贼都被砍倒,连跪地投降的都没放过。至此为止,这股山贼算是彻底覆灭,剩下的全是一些乌合之众,只能任太史慈摆布。

按照孙策的既定政策,战败而降的山贼一律不得留在原址,除了率部投降的将领可以保留数百人之外,其他的全部迁去屯田。太史慈将俘虏们带出山,加以甄别,分别安置。

这时,虞翻赶到鄞县,传达了孙策的命令,让太史慈完成征剿山贼的任务后尽快北上。太史慈大喜,将手头的事交给虞翻,自己带着亲卫立刻出发。

……

五日后,太史慈到达钱唐,在驿舍借宿时,遇到了贺齐。

贺齐很意外。他对太史慈一直很关心。孙策见他第一面的时候,就将他与太史慈相提并论。无形中,他们已经成了竞争对手。他知道太史慈的任务,原本以为太史慈还在山里战斗,很可能无法在约定的半年时间内完成任务。他是会稽人,又做过几任县长,太清楚这些山贼的底细了。不是无法击败,而是无法清除。太史慈一个外地人,又只有三百部曲可用,想在半年内完成任务是根本不可能的。

贺齐主动请太史慈喝酒。太史慈也知道孙策对贺齐评价甚高,欣然赴约。这是两人第一次私下见面,开始难免有些拘谨,酒过三巡,心防稍减,又志趣相投,两人便说得热络起来,贺齐问起了太史慈的任务。太史慈也不隐瞒,将自己这半年时间的作战成果大致说了一遍。

贺齐停杯,仔细打量着太史慈。他倒不是怀疑太史慈,而是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前后只用了五个月时间,太史慈转战于方圆百里的山中,所击辄破,而且每一战都是斩其酋帅。如果只是偶尔,贺齐自信也能做到,但每战如此,这就有点吓人了。

“敢请子义详言。”贺齐正正衣冠,很庄重的拱手施礼。

太史慈连忙放下酒杯还礼。了解了贺齐的疑惑后,他无声地笑了。他知道贺齐也是山地战的行家,而且精通练兵之道,麾下将士都是精锐,与普通人相比,他已经算是上高手。可是贺齐一直没有遇到真正有实力的对手,所以没能逼出他所有的潜力,离真正的巅峰还有一段距离。

这就是高手和绝顶高手之间的距离。

打个比方,贺齐就是几个月前的他,罕逢敌手,但也没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对手都太弱,随便打打都能赢。直到遇到祖郎,尤其是被祖郎堵在山寨里两天,眼睁睁地看着祖郎击杀了陈败、万秉等人,又重创了石坚,他才发现取胜变得无比艰难,必须要使出浑身解数,绞尽脑汁,还要付出无数的心血和耐心才有一线可能,即使如此,他要想赢得一次胜利也非常不容易。每天在生死的边缘上行走,对他来说不仅是体力上的考验,更是心理上的考验。

那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他的进步比以前的十几年还要大。

“公苗兄,欲成高手,天赋、努力、时运不可偏废,有天赋,不努力,只能小有成就,难登大雅之堂。没天赋,仅凭努力,也难窥殿堂之妙。既有天赋,又能努力,可出类拔萃矣矣,对手又难寻。没有旗鼓相当的对手就很难全力以赴,纵有惊天绝技,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贺齐笑道:“还请子义指点迷津。”

太史慈沉吟片刻。“我渡江不足一年,大小百余战,特别是与祖郎交手的那两个月,受益良多。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战,却是我伏击孙将军不成的那一战。公苗兄如果有兴趣,我不妨给你讲一讲。”

贺齐大笑,拍案叫道:“不瞒子义,我也听人说过一些,若能听子义亲口解说,一定更有趣。”

太史慈笑笑,眼神有些迷离。“那一战,可以说是我有生以来,遇到高手最多的一次。武卫都尉许仲康的那一眼,让我意识到绝顶高手和高手之间那毫厘之差何以能决定生死。”

第880章 惺惺相惜

高手相争,胜负只有转瞬之间。

那一次,太史慈有自己过人的潜伏隐匿能力潜到孙策身边百步,又有着百步穿扬的精妙箭术,可以说胜劵在握。如果孙策身边站的不是许褚,孙策肯定会伤在太史慈箭下。就算他没有立刻丧命,太史慈也能趁着短暂的慌乱冲到他跟前,取他性命。

但许褚感觉到了太史慈的杀气,及时做出了反应,太史慈不仅没能射中孙策,反而陷入了郭武等人的围追堵击。若不是张仲熟悉地形,他当日必死无疑。

太史慈当时惊讶于许褚的直觉,却不知道他是怎么练成的。后来才知道,孙策身边不仅有许褚,还有典韦,还有郭武,这些人本来天赋就好,投入孙策麾下后,除了当值,大部分时间没有别的事,也不用关心别的事,他们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习武,不是自己一个练就是互相切磋。

所以他们的武功才会那么好,而许褚更是抢先练出了过人的直觉,晋入绝顶高手之列。

成为绝顶高手,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不懈的努力,还需要有境界相当的对手时时切磋,保持一定的压力。许褚能有这样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有典韦这个对手。只有和典韦对练时他才能激发出所有的潜能。

绝顶高手如此,军队也是如此,尤其是对山地作战而言。

山地崎岖,人数优势无从发挥,能够接战的士卒常常就是数十人甚至数人,这时候将领的作用被大幅度减弱,真正决定胜负的是那些伍长、什长。如果伍长、什长能够胜对方一筹,他们就能在各个战场取得胜利,积小胜为大胜,从而彻底转变战局。

伍长、什长的能力怎么提高?训练。但将领练兵通常只注重将士服从命令,闻鼓而进,闻金而退,最多加强个人战斗能力的提升,有几个会注意培养伍长、什长的指挥能力?这些人能不能成才,全靠他们自己的悟性和战斗经验。这些人大多不识字,也没有总结思考的习惯,真正能从战场上幸存下来的人有限。一旦他们牺牲,好容易积累的经验也会丧失。

但孙策注意伍长、什长的培养。每次战后,他都会组织伍长、什长们总结经验,把自己从战场上得到的经验传授给别人,也从别人那儿吸引经验。如此一来,一个人得到的经验会惠及更多人,同时也会得到其他人的生存经验,增加在战场上生还的机会。有了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兵,战斗力就有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