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节(2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3835 字 6天前

看到太史慈,路招停下脚步,肃身而立,向太史慈行了一礼。“谢太史兄不杀之恩。”

太史慈敛容还礼。“路兄文武全才,正当一展英姿。”

朱桓撇了撇嘴,不以为然的哼了一声,把头扭了开去。路招也不理他,拱着双手,正身直行,跟着孙策向前。孙策让人安排热水,让路招沐浴更衣,自己也洗了个热水澡,换了一身干净衣服,出于赴宴。头发还没干,就只暂时披散着。路招几乎同时出门,与孙策隔着一道走廊,互相看了看,都有些惊讶。

“惭愧,惭愧。”路招挽着湿漉漉的头发,有点不好意思。他的头发保养得很好,又黑又亮,堪和太史慈的胡须相媲美。

“惭愧什么?”孙策哈哈一笑,招招手,将路招叫到面前。“你啊,既然入了军营,做了统兵的将领,就别再端着那读书人的劲儿,要不然没人愿意跟你亲近。你说你吧,写一封军报而已,话说清楚了就行,何必像绣花似的费那么大劲?身为将领,不把心思放在破敌立功上,你这不是作死吗?”

路招虽然觉得孙策说话太直率,有点伤自尊,却又不得不承认孙策说得有理。他被太史慈偷袭成功,一方面是安排不周,一方面也是精力用错了方向。身为将领,如何保全自己、战胜敌人才是他应该考虑的事情,为了一封军报耗费那么多心思,实在是本末倒置。说白了,他还没适应身份,还把自己当作读书人。

“将军指教得有理。”路招诚恳的拱手致谢。

朱桓已经准备了酒宴,孙策与路招一起入席。郭嘉、顾徽等人也来了。菜很丰富,酒却非常少,小酌了几杯,意思一下就行了。顾徽看过太史慈从路招大帐里搜出的公文,对路招的文章做了一些评点。郭嘉则和路招讨论了一下形势,没有说太具体的东西,泛泛而谈。一方面是看看路招的见识如何,另一方面也是让路招对前途有点信心。孙袁相争,看好袁氏的人肯定比看好孙氏的人多,如果不能让路招觉得孙策有取胜的希望,路招是不会真心效力的。

路招以前并不知道郭嘉,他只知道辛毗是颍川年轻才俊中的翘楚,与孙策麾下的赵俨、杜袭为友,听郭嘉解说了一下天下形势,这才意识到袁谭输得不冤。郭嘉的才智绝对不在辛毗之下,他之所以名声不显,很可能和他的性格有关。天气又不热,又没什么蚊蝇,郭嘉却羽扇不离身,明显是个放荡不羁、率性而行的怪才。这样的人在别的地方还行,在颍川这种人才聚堆的地方是很难出头的,也只有孙策这种寒门出身的武者才会重用他,袁谭那样的世家子弟绝对不会看上郭嘉。

看到孙策麾下的文武,路招大致清楚了孙策用人的准则,他并不需要刻意地让自己变得粗鲁,毕竟顾徽这样的读书人一样能得到孙策的信任。他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就成了,领兵就把心思放在领兵上,多打胜仗,多立战功,孙策就不会亏待他,不需要像在袁谭麾下那样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生怕哪儿做得不到,惹人笑话。

打开了心结,路招轻松了很多,和顾徽说文论艺,和郭嘉讨教形势,和太史慈、朱桓辩论行军作战,有意无意的说起了不久前的亢父攻防战,夸了朱桓一通。亢父攻防战是朱桓第一次独立领兵取得的战果,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名战,如今得到对手的赞扬,朱桓心里说不出的舒服,看路招顺眼了很多,高谈阔论,顾盼自雄。

孙策看在眼里,暗自叹息。三国时代,有两个人生性护前,一个是关羽,一个就是眼前的朱桓。自己改变了他的命运,却改变不了他的个性。

第1008章 虚惊一场

路招的任务并不是拦住朱桓,而是监视朱桓,为袁谭提供预警。他虽然被俘,但预警的作用还是实现了。根据时间推算,袁谭此刻很可能已经得到了消息,甚至可能做出了反应。

兵贵神速,孙策也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吃完饭,孙策就和太史慈、朱桓商议战事。路招新附,孙策没有叫上他,必要的保密工作还是需要的。人心隔肚皮,诈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时候不能对人性有太高的期望值。

当前形势与郭嘉的计划有些偏差。郭嘉希望太史慈引兵至亢父,形成与朱桓内外夹击路招之势,看袁谭会不会派兵增援。如果派的兵少,那就予以歼灭。如果派的兵多,就据城而守,为孙坚减压,继续拖延时间。没想到太史慈这把刀太犀利,率领三百亲卫营一昼夜急行两百余里,直接袭营成功。

接到消息后,郭嘉、庞统立刻调整了计划:朱桓继续驻守亢父,太史慈赶回东平待命。取得路招部的辎重后,朱桓守住亢父的底气更足,但太史慈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再不补充辎重,太史慈就很难坚持下去。鉴于程昱部已经被重创,郭嘉建议太史慈南下,谋夺南平阳、驺县。

南平阳位于任城与鲁县之间,位置与樊县相当,目前在曹昂的控制之中,守将是故济北相鲍信之子鲍邵。之前曹昂从纪灵手中夺取鲁县之后,就将南平阳作为要塞之一,储备了一些粮食,鲍邵进驻后又加以增补。如果能拿下南平阳,不仅可以彻底切断曹昂的退路,而且可以得到一部粮食补给。

但南平阳不太容易攻,尤其是在没有足够粮食的情况下。因此,郭嘉安排了另外一个计划进行补充,重新任命纪灵为鲁相,暂驻驺县,让他征集驺县、蕃县的物资,并将原属东海,现在已经割给孙策的合乡、昌虑两县暂时交给纪灵,由他统一调度,协助太史慈围南平阳。

至于臧霸等人,则安排他们北上,进驻刚县、蛇丘一带就食,那一带户口较多,容易收集粮食,又靠近山区,形势不妙,随时可以退入山中。

这是郭嘉的计划,但如何实施,由太史慈自己掌握,尤其是臧霸等人。他们不是孙策的部下,能不能说服他们继续配合行动,要看太史慈的本事。

太史慈接受了这个计划。但他请孙策给臧霸一个承诺。

孙策想了想。“我随你去瑕丘,与臧霸面谈。”

太史慈大惊,连忙摇头,表示太危险了。郭嘉也觉得没什么必要,臧霸的作用没有那么大,给他一点好处,让太史慈转告就行了,孙策没有必要亲自去。

但是孙策坚持如此。与臧霸见面只是其中一个目的,他更担心的是太史慈的安全。太史慈只带了三百亲卫营,速度是快,但风险太大。就算是精锐,来回五百余里,中间只休息了一天,体力消耗还是非常大。万一遇到敌人,哪怕是千余人,太史慈都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你们别忘了,我们的对手是袁谭和辛毗。袁谭有足够的兵力,七八万人,凑个三五千匹马很轻松,就算骑上马也不等于真正的骑兵,代步总没问题吧?以辛毗的能力,他不可能对子义的行踪一无所知,但凡捕捉到一点蛛丝马迹,就有可能安排针对子义的行动。”

孙策很严肃地说道:“这个风险太大,我承担不起,我要亲自护送子义回去。”

郭嘉听了,没再说什么,只是让孙策小心一些。他建议孙策留下一部分骑兵,空出三百匹战马给太史慈代步,加快行军速度,尽可能降低风险。

太史慈非常激动,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躬身一拜。

……

亢父在任城西偏南,樊县、瑕丘在任城正北,而任城西北部就是一片地势低洼的荒野,一直延伸到钜野泽。冬天还勉强可行,最近雨水渐多,那里根本无法行军。孙策要去瑕丘,必然要经过任城。两城相距很近,又是交战时其,斥候密布,孙策出城不久,袁谭的斥候就收到了消息。

这也是郭嘉之前不同意孙策亲自去的原因,不过他也没坚持,因为他很清楚,袁谭就算知道孙策去了瑕丘,他也拦不住孙策。孙策全是骑兵,速度很快,而袁谭根本没有真正的骑兵。

除了武器装备,孙策等人一人双马,携带五天的干粮,出了亢父城就开始急行军。战马行军的步法大致分为五种,最慢的是常步,与步行速度一致,每个时辰大概十余里,是步骑混合行军时采用的步法;一种是速步,每个时辰四十余里,相当于步卒的急行军,骑兵的正常行军速度;一种是急速步,每个时辰六十里左右,是纯骑兵的急行军速度;最后两种是冲锋时的步法,不能用于行军。

孙策选择了急行军,每个时辰走六十里,如果不遇到意外情况,即使是加上中间休息的时间,一天之内也能赶到瑕丘。这样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步卒的最快速度,袁谭安排的斥候虽然发现了情况,却来不及传递,即使他们以信号接力的方式传递简讯也有点措手不及。

一时间,袁军斥候乱作一团。

确认了路招部溃败,路招本人下落不明,辛毗就和袁谭商量,加强了大营周边的戒备,多派斥候。上午还算正常,到了中午,情况突然变得紧急起来,一个消息接着一个消息的送到大营,让辛毗应接不暇,这些消息不仅都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名字:孙策,还呈现出一个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的特征。

这些特征表明,孙策正在迅速接近袁谭的大营,他的速度极快,几乎和斥候传递消息的速度持平。辛毗不敢怠慢,第一时间找到正在视察各营的袁谭,汇报了这个紧急情况。

袁谭又惊又喜:“孙策要袭营吗?”

斥候们传回来的是简讯,信息量非常少,辛毗不了解具体情况,也无从判断。他觉得孙策不太可能采取这种方式袭营,但孙策做事出人意料的太多了,他也不敢保证,上次在方与,孙策就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更关键的是,自家的底细自家清楚,就眼下这些乌合之众,战力连郡兵都不如,如果孙策袭营,他们别说拦住孙策,能不自乱阵脚就不错了。

“使君,有备无患,传令各营固守,派中军步骑迎战,多备弓弩。”

袁谭言听计从,立刻传令各营,大营里鼓角齐鸣,传令兵奔向各营,中军五营两营留守,三营出击,到大营外列阵,准备迎战。随着孙策越来越近,紧张的气氛越来越浓,整个大营都骚动起来,陷入一种无以名状的不安之中。

袁谭披挂整齐,刚刚准备出营,斥候来报:孙策经过大营外,向东北方向去了。

第1009章 纪灵

袁谭愣了片刻,长出一口气,一屁股坐在榻上,双手撑着榻边,无力的低下了头。他觉得好累,浑身没有一丝力气,连头都抬不起来。

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袁谭下意识的站了起来,挺直了腰杆,昂起了头,大声说道:“不要慌,没什么好怕的,孙策不过千骑,纵使……佐治,是你啊,你怎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