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八九章 百年大计(2 / 2)

铁骨 天子 4773 字 21天前

“来齐了,来齐了!”周世贵谦卑地笑着,手随便在人群中划过,示意这些孩子都是。

在文浩与周世贵谈话的时候,从五辆军车的驾驶室和后面的车厢里跳下一个个人,基本上每辆车配备一名驾驶员,一名江南集团的工作人员,两名负责警卫和保护的士兵,一名老师。不过不管是江南集团的工作人员,还是老师、驾驶员和士兵,这会儿都没有忙着报名登记,而是忙碌着从车厢里向下搬东西,周世贵看了一下,发现车队又运来大量土豆和大米,有些不解地挠了挠头。

文浩笑着解释:“为了让这些孩子走得安心,我们公司决定,每一个孩子,均再发送十斤大米,二十斤土豆,让他们的家人过一个好年。以后孩子到南华学会写字后,我们会教他们写信,并且开通邮政专线,向他们的家人报平安。到时候,我们想在周乡绅家开一个邮政点,每一个月会有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还望周乡绅帮忙啊!”

周世贵一听有合作的机会,乐得合不拢嘴:

“一定的,一定的!安家军不愧是仁义之师,世贵一定竭尽所能。”说完,他转过头,对一旁看着的家丁道:“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帮忙下货,早点儿忙完,文先生他们也好早点儿登记。”

过了大约半小时,从五辆卡车里卸下的物资,堆成了一座小山,招生报名随即正式开始。

周世贵搬出五根长凳,然后将家里准备宴客用的大方桌足足搬出五张,方便江南集团的工作人员登记注册。十名安家军士兵,一脸严肃,让手足无措带着儿女的一个个纯朴农民分别在五张桌子前排成长队,一一报名。

杨茂成和妻子看到这么多粮食,眼睛早就瞪大了,一直拥挤在最前面,幸运地抢到了第一个报名的位置。

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笑着看向杨茂成夫妇俩带着的三个怯生生的丫头,用官话问道:“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啊?”

三个丫头看到陌生人,胆怯地抓住了父母的衣服,杨茂成赶紧代为回答:“小孩子怕生,她们分别叫杨小兰、杨小竹、杨小梅,分别是九岁、八岁、七岁,她们的生曰是”杨茂成详细地解说了一遍,生害怕自己的孩子选不上。

工作人员微笑着登记完,又问道:“你们俩和她们是什么关系,能够为他们做主吗?你们的关系谁能证明?”

杨茂成道:“我是孩子他爹,这是孩子他娘,自然能为她们做主。我就是这杨村的人,周保长就可以为我们做证。”

周世贵连忙凑了过来:“是的,是的,我可以证明。”

“好!”

工作人员点了点头,写完家庭住址后,指着三份登记表,道:“来,签字画个押吧!签字画押后就算是完事了,我给你们开个票据,凭借票据,可以得到你们的粮食和酬劳。”

周世贵一听乐了,连忙分别在三分登记表上填上自己的名字。杨茂成不识字,就用放在桌子上的红色印泥按手印代替。

杨茂成领到的是领粮凭证,周世贵领到的是结算清单,一人一单,不过周世贵的结算单,得最后才能兑现。

看到士兵把标示身份的三张不干胶铭牌贴在了三个女孩的衣襟上,工作人员笑着道:“杨家长,你现在把孩子带到车边,和老师一起把孩子抱上车,然后就可以去领粮了。杨家长,我不知道周乡绅是怎么和你说的,我们的粮食是额外奉送的,你们该得的东西不要忘记领了好了,你们有什么话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一别可能就是四五年见不到面。”

三个女孩紧紧地抓住父母的手,委屈得直掉泪。

杨茂成和妻子一起,把孩子带到第一辆卡车旁,摸着三个孩子的头,泪眼汪汪地道:

“闺女,不是爹娘狠心,留在家里,过不了冬大家都得活活饿死,现在你们出去上学,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还可以给家里减少负担,给姐姐和弟弟带来急需的粮食,爹娘谢谢你们了”

“爹——”

“娘——”

三个女孩大声哭泣着,抓住父母的手不放。

站在车上的老师是一个穿着蓝衣黑裙的二十出头的女青年,她拿出三颗水果糖,在手里扬了扬: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这是好吃的糖果哦,含在嘴里,甜在心里以后你们到了学校,表现好的话,老师会经常奖励你们吃糖果哦。还有啊,到了南华,你们就会有新衣服、新鞋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几乎每一天都有香喷喷的米饭和猪肉吃,逢年过节还可以吃到饺子。等你们有本事了,把爸爸妈妈一起带过去享福,怎么样啊?”

三个女孩看到周世贵家的孩子炫耀吃过的糖果,都一下子愣住了,情不自禁地舔了舔舌头。

女老师跳下车,蹲在地上,剥开糖衣,把三粒糖果分别送进三个孩子的嘴里,三个女孩儿眼睛发亮,啧啧地吮吸着,哭声不知不觉停了下来。

杨茂成夫妇松了口气,连忙和妻子一起,把三个小孩送上卡车,哄了一会儿,就赶忙去领粮食。很快,集合三个孩子的三十斤大米、六十斤土豆,又从周世贵那里领来一百六十斤红薯和十斤面粉,看到一大堆粮食,高兴得合不拢嘴。

这一天,仅仅在杨村,就招了二百一十八名孩童,其中男孩四十九人,其余的都为女孩,十岁以上的孩子占了一半,正好可以照顾比他们小的弟弟妹妹。

而周世贵,也凭借着这次招生,足足赚取了三百银元的利润,心里开始期待下一次与安毅集团的合作

皖南,芜湖。

这个位于长江南岸的城市,号称“楼台森列,烟火万家”,是中国四大米市之首,一派繁华的景象。

一条深幽的巷子里,九名十三四岁的少年聚集在一起,小声商议着。

“怎么样!你们和家里说好了吗?明天上午咱们就去九华路口的江南集团分公司集合,然后坐火车去南华了。”

“哎,怎么说啊?到几千里外去上学,家里人怎么可能放心。”一个少年苦恼地摇头。

张寒云深有同感,捂住脸道:“是啊,一看到娘,我原本想好的词就全忘了。为什么芜湖不是安家军管辖之地啊,要是的话,芜湖一定会设立许许多多免费的小学、中学,咱们就能在家门口上学了这一走,我娘一个人留在芜湖,我”

张寒云自幼丧父,全靠母亲拉扯大,还供他上了小学,可是中学名额有限,九月初原本该读初中了,却由于免费的公立学校只招收一百名中一学生,对于拥有数千适龄人的芜湖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可是,偏偏现在除了南华能够提供免费的中学教育,并对所有学员实行免食宿费用之外,再无上学的机会,这让张寒云心里一阵烦躁。

“不管怎么说,今天回家后,你们都得和家里人说一声,如果不告而别,他们非急死不可。明天吃过早饭,咱们就在巷口集合,一起出发。大家回家去吧,一定要告诉家人,明白吗?”

看着身边这些从小玩到大的好友,年纪最大、姓格最为稳重的孙裴怀开口说道。

当初就是十四岁的孙裴怀在茶馆当洗碗工时,听到叙府广播电台播报的南华提供免费入读中学、技校的招生启示,让他动心的是,如果成绩够好,可以一直读到大学,成就他小时候就立下的成为一名发明家的美梦。

于是,孙裴怀就邀约伙伴们一起,去参加江南集团在芜湖分公司进行的中学考试,现在包括他在内,所有伙伴考试都通过了,到南华后可以直接进入中学读书,可是临到要走了,如何向家里解释却成为了头等难题。

“难啊——”

破旧的四合院里,看着家里窗户上透出的昏暗的灯光,张寒云叹息着,在门口来回踱步。真不知道该如何启齿,张寒云明白,自己的母亲是如何艰难才把自己拉扯大的,自己一走,留下母亲一个人该怎么过啊?

最后,张寒云终于打定主意,还是得把话挑明,若是母亲赞成,就去,若是母亲反对,哪怕留在芜湖继续打零工,就此泯灭众人,也不去南华读免费学校了。

“咦!?娘,您这是干嘛?”

推开门走进屋子,张寒云看到母亲在床边收拾着东西,再一仔细看,发现床上摆着一个用竹篾编成的提箱,这是过世已久的父亲曾经用过的东西,母亲怎么把箱子拿出来了?

“寒云啊,我知道没有办法让你继续读中学,委屈了你,可是家里实在拿不出钱,去读那种富人中学,因此事情也就搁在那儿了昨天我看到江南集团给你寄的录取通知书了,还有明天的火车票你那么想上学,娘怎么可能会拦你!放心去吧,其实这段时间,街坊邻居都在谈论此事,有孩子的人家,都捉摸着是不是应该迁移到南华去居住,说孩子们的教育不能耽搁啊你先去南华吧,若是那里真有传说中那么好,娘会向江南集团发出申请,移民到南华去,这样我们娘儿俩就又可以在一起了。”

听到母亲这么一说,张寒云心里一宽。他一直以为故土难离,母亲未必肯到据说四季如夏的南方去,现在终于没有这个问题了。

于是,张寒云给母亲跪下,重重地磕过头后,说道:

“娘!寒云一定会努力的!您一个人在家里,要多保重啊!我听江南集团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能够考上中学的,都是建设南华急需的人才,读书两年后,若是不愿意升入高级中学的,可以直接进入技工学校学习,学习一年后便可以出来工作。娘,到时候我就把你接过去享福!”

“好,我相信我的儿子一定能够做出一番事业的来,给你父亲上柱香,求他在天之灵保佑你平平安安到南华!”

第二天,芜湖城内的江雾还没有散去,巷道口就站着九个十多岁的少年,而在一旁不远处,他们的父母都站在自己的家门口,远远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心里祈求他们出去以后能顺顺利利地学成一身本事。

“走吧!”

见大家都来齐了,孙裴怀手一挥,大声说道,然后背着包袱,带着身后八个从小玩到大的伙伴,朝江南集团芜湖分公司所在的九华路口走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