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得民之心(1 / 2)

隋末 木子蓝色 1683 字 23天前

刘炭头一边排着队,也一边与老丈人交谈。

聊了半天,他才知道老丈人不是一般庄户人,却是耕读传家的读书世家。前几年河北乱起,老丈的儿子被征入辽东送粮,结果却一去不回。开始家人还以为在辽东遭遇不测,后来才知道居然是跟着陈王留守辽东。

等到第二年开春后,儿子虽是文弱书生,可却入了无帅府做文书,虽无品级只是小吏,却也是让人惊喜。年后,老丈就带着一家人迁移去了辽东,分得田地宅子,再加上儿子得到的封赏,一家人却也是摆脱了河北的混乱。

随着辽东军入河北,老丈的儿子也是调入了燕京朝廷的尚书省户部中任一小吏,虽然只是一个从七品小官,可却也是六部京官。等儿子在京安顿好后,他又与一家人跟着搬到燕京。不过等到高阳老家重又被朝廷收复之后,乡土观念比较重的老丈还是回了老家。

回家之后,他在乡下开了一间私塾,给乡族孩童启蒙。不过学堂不大,只有他一个先生,可孩子却多。这次他听京城的儿子来信说朝廷正有意把当初辽东的学堂制度在河北颁行。

按照朝廷的学堂制度,每百户左右的保,会设一蒙学,而每千户左右的里则设一小学堂。县则设一县学,郡设郡学。这其中,保与里所设的学堂,保是蒙学,专门启蒙,里中所设小学,则是启蒙之后进学的学堂。这两个堂,是地方必须开设的官学,朝廷承担经费及先生薪水,地方承担屋舍,桌椅及维修,蒙学与里学中进学的孩子不用承担一切费用,且是必须强制进学。

而县学,则不是强制的,只要愿意上,及能承担的起费用的孩子,都能上县学。郡学,则属于高等学堂,必须是优秀的县学学生,才能进入郡学中学生。而郡学学员则每年可以参加尚书省的选才考试,选优异者为朝廷官吏。

听老丈人说,郡学并不是最高等的学堂,听说在郡学之上,在朝廷中央,还设有几所更高级的学院,分别是太学和国子监及讲武堂三大学院。

其中太学主要是儒学人文教育,培养入仕官员和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太学出来的学子不是入仕为官,则是授书育人。

而国子监却又是一所专科类的书院,其主要以培养专科人才为主。国子监有律学馆、书学馆、算学馆,还有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四夷馆,医学领域的太医馆等,天文历法领域的司天馆。其学员也主要是各类专科表现优异的人才,和那些官员贵族们的后人为主。

而讲武堂则专门培训精英军官,及中高级将领的进修培训。

三大学院为最高学府,学成之后,人人都有出仕为官资格。而除了这官办的三大学院,朝廷也鼓励私人开办学校,就连最高级的书院,也可以私人开设,只要各种条件能达到朝廷的审核即可。

这次老丈人来郡城,除了参加无摭大会,最主要的一个目的,还是来和郡里的太守和负责主管学堂及教习的高阳郡提学谕大人,商议自己的私塾审核及请求郡里能调派一两个教员先生,帮他一起教导私塾的孩子。

刘炭头从没念过书,倒下的扁担认一字。不过他对这些识字的文人,却是有着如普通百姓般的异常尊敬。入城后,甚至还主动买了一串糖人送给老丈的那个本家侄孙子。

两人入城后约定好一会再一起去参加无摭大会后,老丈人就去了府衙,而他则背着皮子去了出售去了。

等到刘炭头卖了皮子,又买了不少的成亲物品后,一路之上已经能看到到处都是人流。磨肩擦踵,不可胜数。等他赶到约定的地方时,却看到老丈已经在那里等他了。除了老丈和他的侄孙子,一旁还有两个带兵横刀的兵士。

老丈笑着道,“刚去见提学谕大人,没想正好太守也在。他与小儿相识,因担心无摭大会太乱,就派了两位亲校一起照应老儿。”

刘黑炭本也是吃过军粮,上过战场的老兵了,因此看到这两个军卒后大感亲切,“两位兄弟好,当年哥哥也打过三次辽东,一看到这横刀,就感觉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