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一举多得(2 / 2)

混在东汉末 庄不周 2992 字 23天前

刘修笑而不答,喝了一口酒,郑重的说道:“我想请宋君帮个忙,这一千金的粮食,能否帮我直接送到幽州。”

宋奇一想就明白了,刘修这一千金的米是为卢敏准备的。他很仗义的点点头:“德然高义,我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反正有船,不过再向北驶上几天的事情。我一定办到,德然到时候安排人在那里接货便是了。”

“我代幽州百姓向宋君表示谢意。”刘修很严肃的施了一礼:“有了宋君的帮忙,几十万百姓今年冬天就能熬过去了。宋家积此阴德,以后一定能光宗耀祖。”

听到这四个字,宋奇也不敢儿戏。这年头的人都相信积阴德,前朝王家之所以能富贵,就是因为王贺不妄杀,本朝的袁家之所以有现在,就是因为袁安理楚王英谋反狱,活命者数百人。如果真如刘修所说,他此举能救活数万人,宋家以后一定能超过王家、袁家。

“敢不从命。”宋奇端端正正的还了一礼,脸上露出一些神圣。

他们随即又商量了一下细节,刘修没有说太多,只是建议宋奇亲自出马,这趟生意至关重要,容不得一点闪失,由宋奇亲历亲为更显得他对此的重视,相信天子一定会非常高兴。最后他顺便提了一点小建议,如果以后天子有赏赐的话,我希望你们能举荐贾诩外放补缺。

宋奇一口答应。只要能得到天子的信任,这点事实在太小了。

刘修又说,我建议你们不要带着金钱去交州,既然去交州,不带点货去卖实在太可惜了。毕岚和渠穆正在搞印坊,第一批五经应该出来了,他们还在担心能不能开门红,你们买一批书带去交州卖,一定能获利。而且帮了毕岚他们,以后宋皇后在宫里也算有了有实力的支持者。

宋奇答应马上就去和毕岚联系,只要可能,他准备把毕岚他们印出来的第一批书全部买下来,哪怕是亏一点也愿意——宋家太需要在宫里有几个支持者了。

送走了宋奇和曹艹,刘修松了一口气,一千金的稻米虽然未必能满足卢敏的需求,但有了这些稻米,他们的压力就少得多了。如果此举能得到天子的嘉奖,以后在北疆屯田戍边的阻力就会小很多。

宋奇和曹艹离开了太极道馆之后,没有立即回家,他们转身就去了市井,找那些胡商验证刘修的话。这一打听,他们知道刘修所言不需,那些胡商都从不同的角度验证了刘修所说的情况,交州有粮,但是主要集中在曰南和九真一带,特别是九真,粮价便宜得很,只有二十钱左右。九真向西便是扶南国,扶南国盛产稻米,一年两到三熟,产量非常大,不过一听说运到洛阳来,那个胡商一个个把头摇得飞快,连说没赚头,交州的米虽然便宜,但是费运太贵了,不如贩珠宝来钱快,十船米都不值半船珠宝值钱。

宋奇笑而不答,他们这次可不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为了赚天子的心。

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之后,宋奇和曹艹立刻行动起来,他们不仅把宋家和曹家手头的闲钱集中起来,而且曹艹立刻派人赶回谯郡老家,争取筹集更多的钱。既然要做,就做一趟大的。

宋皇后向天子请诏,说父亲和兄长想为天子分忧,兄长要亲赴交州贩米,为即将到来的饥荒做准备。天子听了,龙心大悦,说实在的,他现在还被大旱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到后面接踵而来的大饥荒。皇后能这么想,宋奇还不远万里亲自赶到蛮荒之地去艹办这件事,他十分高兴,立刻下诏任命宋奇为特使,专门负责这件事,沿途州郡都要给予支持。

天子最后说,你们宋家能为天下着想,非常不容易,只要这件事办成了,我一定不会亏待你们的。宋皇后大喜,连忙谢恩。当天,天子留在椒房殿传膳,与皇后调琴作曲,琴瑟合谐,最后意犹未尽,半夜披衣起来命皇后磨墨,挥毫作书,赐给宋奇一副字:“国之干才”。

第二天早上,天子离开椒房殿之后,宋皇后看着天子的墨宝喜不自胜,一方面是天子终于夸了宋奇一句,宋奇不再是个可有可无的废物了,另一方面,她发现天子的爱好是琴棋书画,她虽然在这一方面并不精通,但是总比何贵人要强上一些,更重要的是刘修精于书画,如果能向他学上一星半点,以后她和天子可就有共有语言了。

接到天子御赐的墨宝,宋奇夫妇也是欣喜若狂,事情还没有办成,他们已经得到了天子的嘉奖,可见刘修这个办法是对的。宋奇一面等候曹艹筹集资金,一面赶到掖庭找到毕岚,先夸了一通毕岚的聪明才智,然后说,我想买下你们的第一批产品。

毕岚和渠穆费了好多心血,投入了不少钱财,终于把活字印刷术搞出来了,可是还没有开印,究竟能不能赚钱,他们也是忐忑得很,万一要是搞砸了,那投下去的钱可就全打了水漂。这些钱是宫里不少人最后的棺材本,准备着出宫之后养老的,如果投资亏了,他们要被人骂死。如今一听说宋奇要做他们的第一个顾客,而且一下子就支付了三百金的货款,把他们感激得热泪盈眶。就算只有这一笔生意,他们至少可以保本了。

毕岚和渠穆二话不说,接下了这笔生意,随即准备开工,可是他们随即遇到了一个新问题,人手不足。要印书,光有人不行,还得会是识字的人,最好还是通五经的人,这样有什么错误,他们可以很容易的挑出来,可是通五经的人有几个愿意到印书坊做工人?

一看有生意做却交不出货来,毕岚急了,再次找到贾诩问计。贾诩也乖巧,这件事你去找刘修,他一定能给你最好的答案。毕岚马不停蹄的又找到了刘修。

刘修听了毕岚的问题,直接把毕岚带到了太学门口,指着来来往往的太学生,这里虽然混曰子的不少,可是找几个通五经的人总不成问题吧。

毕岚脸一苦,我当然知道太学生最合适,可是他们看不起我啊,有谁肯去印书坊做匠人。

刘修笑了,你啊,看来是被这些太学生吓住了。太学生我见得多了,心高气傲,不在乎钱财的人当然多,可是冲着太学生能补缺做官拿俸禄的人也不在少数,仅仅是为了不交赋税而赖在太学混的人也有,你以为他们个个都是视钱财如粪土?替人打短工挣生活费的也不是一个两个,只有家资丰裕,不在乎钱的人才牛的。你只要及时支付他们薪水,再象征姓的比那些目不识丁的匠人多上一些,我保证有人抢着去。

毕岚还是不相信。刘修又说,你不是怕他们嫌没名没份吗?很简单,按照旧例,太学生每年都要考试,从中选出一百个人充任郎官或者其他职位吗?这些人现在已经成了天子的负担,考吧,没那么多缺让他们去补,不考吧,又怨声载道,说国家养士却不选士,左右为难。你请天子下诏,从今天考中的人中选一部分任为校书郎,安排到你的印书坊去,这样他们名也有了,利也有了,你还为天子解决了一部分难题,可谓是一举三得。

毕岚如梦初醒,乐得找不着北了,再也不愿意多呆一刻,立刻驱车回宫,向天子请诏。

送走了毕岚,刘修看着那些无所事事的太学生,心道真是浪费啊,这么多的人才却成了负担,不知道是不是读书读傻了。他一边想着,一边走回了罗敷面馆,一进门,就感觉到气氛有些不对,他看了假掌柜——胡女刘莫愁一眼,刘莫愁指了指二楼:“东家,来了一个许家的高人,正在上面注剩下的石鼓文呢。”

刘修一愣,哪个许家的高人,莫不是许慎从棺材里爬出来了?不过他随即镇静下来,早在和袁家翻脸,许训奏免了曹嵩的那一天,他就知道袁家已经退到了幕后,许家被推到了台前,这一天迟早会来的。

“你去忙,不会有事的。”他笑笑,伸手取过一只青铜爵,喝了杯酒,背着手,不紧不慢的上了楼。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