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1 / 2)

凤凰台 怀愫 1664 字 18天前

京城来的官员在年前之前到了晋地, 一行七八个办案的, 后头还跟着十二三个笔吏帐房, 统共二十来人, 既是来办案的, 全都在官衙住下。

拿了上头的手谕来, 官驿中供食宿水饭, 秦昭派人去问候一回,送上些酒菜,还婉转请宴, 打头的拒了:“案情震动百官,臣等负皇命而来,不敢有片刻懈怠。”

大理寺卿是师朗, 这些官员中一半都是他的手下, 打头的就是当年审杨家案的大理寺正,倒是熟人, 他们没来的时候, 秦昭该办能办的事都全办完了, 客客气气把手上的帐册交接过, 留下兵丁供他们驱使, 自个儿回去过一个乐乐和和的新年。

这二十来人来的很不巧,将要年关, 查案的人一来,晋州城里这些官儿怕是没一个能过上好年, 州府道上上下下哪一个不悬着心, 也只有晋王府里张灯结彩,预备着过腊八节。

官员的日子不好过,晋地的这些富户却是一样过年,永寿寺的素斋菜极有名气,初一十五各家来烧香的必要订一桌子素斋菜。

寺门口既有书场,便开了个素面馆子,二文钱一碗,里头搁上煮的面筋香菇,穷人家来上香,到了门边也能吃这一碗二文钱的素面。

到了腊八除了庙会集市,永寿寺年年都要施腊八粥,叫作“分福”,这粥里熬的各样八宝便是从各家富户官员那儿化来的福气。

把这些富户们捐的米粮杂果在一锅里炖了,分给穷人,才叫作“分福”,各家还得比拼布施了多少福气出去,锅里炖什么的都有,黄米小米菱角米,还有枣子花生桃仁松子,初时还说是八宝粥,后来干脆起了名头叫百宝赐福。

晋城人不论贫富,家家户户到了腊八节这几日,都要到永寿寺去,讨一碗百宝粥吃,添一添来年的运气福气。

如今晋州城中还有谁的福气能大过得晋王晋王妃,永寿寺早早就派了人来,到王府求福,卫善问过曹夫人,知道这是年年捐赠的,往年最大手笔的是刘刺史,他一向抠门小气,就只有腊八施米粮从不小气。

卫善挑了眉头:“这倒古怪,我还当耗子藏粮是再不肯露白的。”

曹夫人掩了口笑:“王妃哪里知道呢,咱们这儿是舍你舍出去多少福气,菩萨都会成倍的还回来,年年寺前会支上一个大口袋,就是贫家小户也要到一碗米进去。”

怪道刘刺史会这么大方,永寿寺的方丈倒是个妙人,分明出家,倒比在家的还更通透,怪不得能和刘刺史一搭一唱,把《圣天菩萨下生经》传得这么广。

晋王府还没捐,余下的各家都不敢先捐,卫善把手一挥,比着去岁刘刺史家捐的,再加厚上两成。在京城每到腊八节,前一日宫中便会支一口大锅煮粥,到了正日子,由正元帝和皇后分赐百官群臣。

卫善从小在宫里长大,便让王府司膳也按宫里的方子煮细粥,把各样米豆反复浸泡,吸足了水,再把红枣核桃去皮去核磨碎,煮出来的粥汤似浆,再在细粥上搁上杂果红绿丝妆点,摆出吉庆的图案来,分赐到各家去。

王府送出来的腊八粥,除了晋地官员,也给官驿中的京城来的官员送了一份,几个人对着帐册发愁,人人都知道其中牵扯甚广,才刚出了京城,一路上塞条子的不知多少,接着腊八粥,狠狠喝上一碗,感叹道:“只怕这晋地也只有晋王才安心吃粥了。”

另一个捧了碗:“只怕晋王也没心思喝粥。”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案子怎么审,审什么,报上去自己的乌纱保不保得住,那都是未可知的事。

秦昭还真在府中安心喝粥,小锅里炖的细粥加了牛乳红糖,甜丝丝的,他怀里抱着女儿,用小银勺子舀上一点粥汤喂到她嘴边。

太初哪里尝过这个,第一口怔怔咽了,舌头一尝了甜味来,眼睛都瞪圆了,接着便眯着眼睛笑起来,手脚不住动着,冲着她爹张张小嘴,呀呀两声还想再吃。

卫善挨在窗边的罗汉床上,倚着窗户看帐册,手里握着一把玉盘算,秦昭隔着桌子抱着女儿,一边桌上摆着帐薄,一边桌上摆着仙桃食碟,里头两只小碗,碗里这点粥是才刚沉香送上来的点心,被秦昭用来讨好女儿。

他久不在家,太初便不太识得他,若是女儿大些,还能用旁的东西讨好她,如今她这样小,就只有用吃食哄她了,秦昭在家的几日,一得闲便把女儿抱在怀里,太初渐渐和他熟起来,

卫善翻着帐本,聂家在腊八前把钱送上了门,卫善一看才知,原来水上的营生这样赚钱,虽比不上常家走丝路,可聂三娘的投入也更少。

秦昭眼看女儿舔勺子,又沾上一点粥汤逗她,满面都是笑意:“原来也没这许多,原来清江的生意聂家可插不上手。”